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册账号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 快讯 > 项目建设> 正文

淮南洛河电厂四期 2×1000M兆瓦煤电项目烟囱外筒主体工程顺利完成封顶

2025-10-30来源:中国火力发电网 点击:116次

微信图片_20251028090105_3865_115.jpg

10月28日,淮河之畔传来重大工程喜讯 —— 淮南洛河电厂四期 2×1000M兆瓦煤电项目烟囱外筒主体工程顺利完成封顶。这座总高度达 231 米的标志性构筑物,不仅以 “高度” 刷新区域能源基建纪录,更以历时 231 天的 “精准建造” 与多项技术创新,为公司打造能源新标杆注入硬核力量。随着烟囱外筒主体的封顶,淮南洛河电厂四期工程建设迈入新阶段。

脚踏实地造就能源标杆

洛河电厂四期烟囱外筒工程自开工以来面临着 “大体量、高难度、高精度” 的三重挑战,从工程数据来看,这座烟囱的 “硬核” 属性尤为突出:外筒采用钢筋混凝土变截面结构设计,底部外直径达28.83米,顶部则精准收至 21.6米,筒壁坡度呈现三段变化,这种 “下宽上窄、坡度渐变” 的结构,对施工测量精度与模板适配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工程建设中,仅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量就达 2556 立方米,需严格控制温度裂缝与浇筑均匀性;而 231 米高空的 “毫米级” 成型控制,是对项目部施工团队技术能力与细节把控的极限考验。每一个环节的推进,都凝聚着建设者对 “工匠精神” 的坚守。

技术创新引领施工革命

面对复杂工况与高难度要求,项目团队并未墨守成规,而是以 “技术创新” 为突破口,构建了 “液压提升智能翻模 + 数字化预控” 的一体化施工体系,让 “智慧建造” 贯穿工程全流程。

在施工准备阶段,团队率先引入 BIM(建筑信息模型)与 CAD 技术,采用定制钢模板,对 154 节模板翻模进行 “三维虚拟排版”。通过数字化模拟,提前排查模板安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台、碰撞等风险,将模板实际安装误差精准控制在 3 毫米以内,为后续高空施工奠定 “零误差” 基础。

进入高空施工阶段,“激光垂准仪 + 智能全站仪” 双控系统的应用成为关键。这套系统可实时监测筒身中心线与半径变化,即便在 231 米高空受风压、温度等因素影响,仍能确保结构偏差不超过 1 厘米,相当于在百米高空实现了 “绣花级” 的精度控制。同时,依托 “悬挂式自爬模平台”,模板实现了 “自承重、自爬升” 的循环作业模式 —— 平台无需外部吊装设备辅助,可随施工进度自动爬升,既彻底解决了高空作业的安全隐患,又将施工效率提升 40%,原本预计的工期得以大幅缩短。

全流程数字化守护 “零安全事故”

在追求效率与精度的同时,项目团队始终将 “安全” 放在首位,以 “智慧安全” 为核心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体系,推动安全管理从 “被动防护” 向 “主动预控” 转变。

在施工区域管理上,烟囱周边实行 “全封闭标准化围挡”,并配备多参数环境监测系统,对施工现场的风压、温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指标进行 “全天候动态预警”。一旦出现异常数据,系统将立即触发警报,确保施工环境安全可控。

在人员管控方面,安全通道部署 “人脸识别闸机 + 安全帽智能检测系统”:施工人员需通过人脸识别和安全帽佩戴验证后方可进入作业区域。

项目建立了 “网格化安全责任体系”,将安全管理颗粒度细化至 “每一块模板、每一道焊缝”。每个网格明确责任人,定期开展安全巡查与隐患排查,形成 “全员参与、全程覆盖” 的安全管理网络。截至封顶,项目实现 “零安全事故、零质量问题” 的双优目标。

从淮河之畔拔地而起,向蓝天白云延伸 —— 这座 231 米的烟囱,不仅见证了建设者的匠心与创新,更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为千万家庭送去光明。


微信小程序 x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