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之滨、杭州湾北岸,一座崭新的工业地标正以其巍峨姿态,重塑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天际线。9月24日,随着最后一板混凝土浇筑完成,漕泾综合能源中心二期项目高达201米的烟囱顺利完成外筒壁结构封顶,标志着这一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这不仅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的建成,更是能建人秉承匠心精神、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生动实践,为保障城市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树立了坚实的“擎天柱石”。
“蚂蚁上树”式智能爬升,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烟囱工程体量宏大,技术复杂,基础采用环板式结构,外半径达22.20米,底板最大厚度为4.0米,混凝土浇筑量巨大,属于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钢筋混凝土外筒壁最终高度为201米,筒壁厚度和半径随高度变化,底部外半径14.150米,至201米顶部外半径收至10.895米,筒壁坡度分四段变化,对施工测量的精确性和模板体系的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面对如此高耸复杂的构筑物施工,项目团队突破传统,采用先进的“电动提升平台系统”,该工艺的核心在于“以壁承重,智能攀升”。施工初期精确安装20块均布轨道模板作为“攀登轨道”,待混凝土强度达标后,安装由提升架、操作架与辐射梁组成的电动提升平台。操作架依托电动装置沿轨道稳步爬升,带动施工平台与模板系统逐层作业,形成“爬升一层、浇筑一层”的高效循环,如“蚂蚁上树”,安全精准。
为确保施工精度与效率,项目部将传统经验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施工前,运用CAD软件对134板1.5米高的钢模板进行了精细的整体排版设计。施工过程中,依托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全过程实时模拟、更新和监控,有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错台、碰撞等问题,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实现了可视化、精细化的智慧建造。
“六方值班”全程监控,5233方混凝土无缝浇筑
卓越的工程源于对每一个细节的严格把控。烟囱开工伊始,迎来的第一次大考就是高达5233方的基础混凝土浇筑,最终在32小时的连续浇筑过程中,充分展现了项目团队超凡的组织协调能力。浇筑前,专业公司烟塔专班赴项目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技术交底。项目部联合监理、工程管理公司、建设单位及商砼站,成立了“六方值班小组”,同时在搅拌站派驻监察人员,对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实行全过程、无死角监控,确保了混凝土从生产到入模的连续、均匀和密实,为烟囱矗立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进入上部筒壁施工阶段,质量管控更是环环相扣。在烟塔专班的指导下,专业科、项目部精心超前策划,从工艺选择、作业准备到过程管控、质量提升进行全面指导。施工前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通过制作样板段验证最佳配比和工艺可行性。施工中,相关技术科室全程旁站,严把每一道工序验收关,确保筒壁混凝土内实外光、曲线流畅、尺寸精准。
“智慧工地”系统上线,构筑封闭式安全防线
安全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在烟囱施工区域,项目部严格执行全封闭管理,设置围挡进行物理隔离,现场“五牌一图”布置规范、标识清晰,营造出标准化、秩序化的作业环境。为提升安全管理效能,项目引入智慧工地系统,对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及作业环境进行全天候智能监测与动态管控,实现安全风险的可视化、精准化防范。
在人员通行管理方面,安全通道严格按高标准搭设,坚固可靠,并配备人脸识别闸机与语音提示装置,实现对进出人员的精准身份核验与实时管控,杜绝非授权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在此基础上,项目建立了网格化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最小单元,形成“层层负责、人人有责”的安全管理机制,推动施工现场实现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控的本质安全转变,为项目长效治理与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巧解海边大风难题,优化设计为工程提速
因项目紧邻海岸线,受地理环境影响,设计风荷载显著大于常规内陆项目,导致筒壁钢筋配置密度高、节点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幅增加。此外,为满足环保排放要求,净烟道上增设消白设施,致使烟道口结构尺寸远大于普通烟囱,进一步加大了模板支设、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的作业难度,对工期推进形成了严重制约。
面对严峻挑战,专业科迅速响应,收集并分析多个沿海地区类似项目的烟囱设计图纸与施工经验,通过对比论证,识别出可优化的关键节点。在此基础上,主动与设计院进行多轮技术沟通,结合现场实际施工条件,提出对局部钢筋过密区域进行合理简化、优化钢平台牛腿外形等具体建议。经过充分的技术与经济性论证,设计院最终采纳相关优化方案,有效降低了施工复杂度,提升了作业效率。
该系列设计优化不仅解决了现场施工的突出难题,也为实现烟囱筒身按期封顶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体现出项目团队在复杂工程条件下的技术协同与主动管理能力。
漕泾综合能源中心二期项目烟囱的建成,是无数建设者智慧的凝聚、汗水的浇灌,更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随着项目逐步建设,待投入运营,它必将为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