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杭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以能源供应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电力、油气的输配体系,推进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中心等新一代能源供应设施建设,提高油气储运能力,切实增强全市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间随着燃煤火电机组逐步关停,全市电源装机将以天然气发电为主,计划新增装机容量134万千瓦。到2020年末,杭州市电源装机容量将达到887万千瓦。“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将实施华电江东热电二期,以及桐庐县白云源、建德市乌龙山、淳安县千岛湖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估算总投资223亿元,其中“十三五”计划投资65亿元。详细情况如下: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杭政办函〔2016〕118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0月21日
杭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能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更好地适应杭州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夯实杭州市打造“世界名城”的能源基础,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编制依据包括:《浙江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杭州市域天然气专项规划》、 《杭州市成品油油库布局规划》、《杭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年)》等相关规划和标准。
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本规划的空间范围为杭州市行政区域,包括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临安市。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着力加快能源设施建设,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积极完善体制机制,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大力推进能源设施重点项目,能源供应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电力供应方面。“十二五”期间杭州市陆续建设并投用了华电半山天然气热电联产7、8、9号机组,华电下沙天然气热电联产一期、华电江东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项目。截至2015年年底,杭州电网电源装机容量达到753万千瓦,较2010年增加254万千瓦。全市拥有6座500千伏变电站、52座220千伏变电站、218座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较2010年增长34.9%,电网规模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2015年杭州电网最高负荷达到1214万千瓦,较2010年增长42.4%;全市用电量达到646亿千瓦时,较2010年增长33%,有效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天然气供应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杭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建成投运天然气门站4座,天然气高中压调压计量站(含天然气阀室)16座,高压管道194公里以及中低压管道5500公里,已实现向主城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市、桐庐县及部分电厂用户的高压管网供气;LNG供气区域已经覆盖临安、建德、淳安等区域,建成投运大型LNG应急气源站2座,应急储备规模达到900万立方米左右。
——成品油供应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在营成品油油库15座(含萧山机场油库),总库容38.6万立方米。全市现有成品油批发企业24家,仓储企业2家,2015年汽柴油销售量达到335万吨,较2010年增长41.8%。杭州市区现有加油站106个,加油点3个。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十二五”期间,杭州市以太阳能和浅层地温能为重点,不断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2015年底,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7.3万千瓦,较2010年增长近8.5倍。余杭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桐庐经济开发区成功申报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从无到有,完成了主城区、萧山区和余杭区范围内的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勘查,形成了东部地源热泵、西部水源热泵等2个应用热点。
(一)电力、天然气供应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电网配套方面。主要表现在部分区域,尤其是主城区,由于规划选址难等问题,电力供应尚存在薄弱环节,现有电网布局与太阳能光伏发电消纳的需求尚未完全匹配。二是天然气供应设施方面。主要表现在天然气管道的覆盖面尚需进一步拓宽,由于S7、S8(江东门站—所前门站)及配套场站等项目建设滞后,使得“多点接气、环状供应”的供气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同时,现有应急气源站偏少,大型LNG接收站缺乏,使得杭州市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相对不足。
(二)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障碍有待进一步破解。
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路径、重点和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够深入,尚存在诸如农用地资源建设光伏电站的政策许可障碍等问题,这些不足及问题制约了我市进一步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三)能源体制机制亟需进一步调整。
一方面,能源价格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例如天然气仍存在着气价倒挂、交叉补贴、同城不同价、热电联产企业发电小时数偏低等问题,制约了天然气市场需求的释放。另一方面,现有能源管理体制尚不能完全适应能源发展新形势。基层能源管理力量亟需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能源管理信息联通共享程度还需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