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策层面不断强调破除“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光伏产能盲目扩张清算的号角开始吹响。而曾经全力“护航” 的地方国资,也转而开始收紧钱袋,甚至通过市场化清算方式果断抽身,这标志着光伏产业市场淘汰赛正式开启。
从“抢滩风口” 到 “产能过剩”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光伏产业一度成为各地争相布局的黄金赛道。不仅因为发展光伏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光伏产业链辄数十、上百亿的投资规体量,能够显著拉动地方GDP、就业和税收,成为地方政绩考核的“加分项”。
为抢占赛道先机,各地政府招商力度空前,不仅给出土地优惠、税收减免,为推动项目高效落地投产,更直接下场为企业代建厂房。如仕净科技在安徽投资的112亿元光伏项目,政府承担一期68%的固定资产投资;弘元新材料与包头国企合作的55亿元电池片项目,不仅获代建支持,还拿到10亿元银团贷款,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政策让利背后,是地方政府以短期投入撬动长期产业生态构建的深层考量,核心目标是让光伏产业成为拉动区域工业增长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地方国资也积极入场,推动本地光伏资源整合,一边引导传统企业转型或跨界布局,一边亲自下场推动兼并重组。2022年底,浙江省最大发电企业浙能电力入主中来股份,从火电开始向新能源转型,在其助推下中来股份2022年扭亏为盈,并于2023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31.18%。绵阳安州国资则在控股麦迪科技后助其跨界光伏,2023年2月麦迪科技在收购绵阳炘皓新能源后启动9GW高效电池片项目,并由安州区政府指定主体设立的SPV公司提供土地和厂房租赁支持。2023年,风范股份跨界收购晶樱光电后获唐山国资委入主,作为其打造北方光伏组件基地战略的一环,此后风范股份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业务,目前其柬埔寨首个境外生产基地的单晶溯源硅片项目设备调试已进入收尾阶段。
在多方推动下,光伏项目签约迎来高潮。据不完全统计,2020–2024年间各地累计签约460个制造项目,2023年达136个峰值,行业热度持续攀升。
然而疯狂扩张的背后,光伏产能过剩的压力骤升。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底,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达1447GW、1160GW、1193GW、1428GW,各环节产能过剩均超1倍,直接引发价格全线“雪崩”,2024年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同比暴跌74%、14%、61%、39%,行业迅速由热转冷。
从“兜底” 到 “切割”
行业寒冬来临之初,为稳定地方产业局势,避免风险传导,地方国资一度出手“兜底”,接手问题资产,帮助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如麦迪科技、正业科技跨界失利后,光伏资产剥离给地方国资后重归主业;易成新能则将亏损的电池片业务剥离给国资背景的控股股东。
但行业的寒冬并未减缓,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2025年一季度,31家A股光伏企业净亏损高达125.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激增274.3%,项目停工、停产不断浮现,大量企业处境艰难,有的已悄然破产,有的在破产边缘摇摇欲坠。
光伏行业风险加剧,地方国资开始在产业布局与“控风险”之间重新寻找平衡。典型的如厦门国资旗下建发股份参与*ST中利破产重整并成为控股股东后,推动业务整合,助力其实现“摘星摘帽”。曾经的老牌龙头无锡尚德在经历了晶优光伏、建发新兴能源两个托管人后,弘元绿能作为无锡本土企业接管无锡尚德,既满足自身产业布局,也响应了本地产业整合政策。
而对那些有技术但暂陷资金困境的企业,地方国资则尝试多元化帮扶策略。如电池片龙头润阳股份在IPO失利、收购终止后,获盐城国资增资10亿元,并推动7家设备商债转股,同时约定2028年底前完成其上市目标,否则将履行回购补偿。同样,技术黑马一道新能在IPO撤回后,发展面临挑战,衢州市属国资投资运营平台衢州工控取得公司控制权,在保留核心团队同时,加快产业资源深度协同,帮助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
然而国资的介入并非万能,有市场观点指出,救助个别企业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反而可能延缓行业出清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业出清步伐加快,地方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近期,宝馨科技因在合资项目中未履约出资、挪用资金,遭安徽、内蒙古两地国资平台联合追讨4.7亿元;京运通因未履行与乌海政府的代建协议,被索赔2.1亿元及利息;*ST沐邦因未完成铜陵项目履约,股份遭司法划转。
当下,行业洗牌已进入深水区,对地方政府而言,需重新审视产业价值,让市场筛选优质产能;对企业而言,必须直面技术、成本与市场的综合较量。而经过这一轮市场筛选后,最终能够留在牌桌上的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