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近期笔者参与了公司“十五五”规划,在密集调研、数据分析和多方论证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当前能源电力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期。政策迭代加速、技术路线分化、市场规则生变,企业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也需敏锐识别关键变量。在此背景下,深刻理解“两个不变”与“一个变化”,成为科学谋篇“十五五”的核心前提。
一、锚定两个不变:规划的基本逻辑
一是我国绿色能源转型的趋势不变。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重塑,我国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持续深化并呈现加速态势。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形成强大驱动力,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日益增强。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进程不可逆转,能源系统向清洁化、低碳化演进的方向明确且步伐加快,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具体体现在: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电力将成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载体,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至2030年我国电力消费总量将超过15亿吨标准煤;终端电气化水平将持续提升,预计2030年我国电气化水平超过32%,2060年超过70%。“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策略深入实施,成为终端减排的主要手段。
另一方面,一次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持续提升,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逐渐形成。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将提升至29%。2060年达83%。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将成为增长最快的非化石能源,预计2030年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6%,标志着能源结构根本性转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91.5%以上,光伏成本十年降幅超80%,资本加速涌入清洁能源领域,进一步巩固转型动能。
二是风光作为新能源主体的地位不变。风电、光伏产业链日益成熟,规模效应与技术突破显著提升了其经济性与可靠性,已开始从“补充电源”向“主力电源”转变。其波动性特征正通过储能技术进步、多能互补协同及智能化电网调度能力的增强得到有效应对,新能源已从补充能源加速向主力能源转变,成为增量电力供应的绝对主体。具体体现在:
2025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超1.1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23.7%。预计2030年风光发电量将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6.5%。
风光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结合国网能源研究院、国家能源局、中电联等机构综合分析,预计2030年风光新能源装机将达到29亿千瓦左右,其中风电11亿千瓦,光伏18亿千瓦。5年复合增长率超11%。
新型储能装机量提高。风光占比提升,对调节性资源的需求增大。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装机容量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预计2030年,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将达到3.13亿千瓦,
二、应对“一个变化”:市场化竞争范式转变
随着136号文等一系列市场化政策出台,各省市电力市场加速转正,“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市场将正式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主要体现为从“保量保价”到“竞量竞价”的机制切换,市场竞争范式从“资源-造价”二维转向“资源-造价-交易”三维,赢家是能把“1千瓦”变“1.5千瓦时”的公司。
在过去,新能源项目比的是资源和造价。拥有项目资源、产业资源和政府资源的人可以拿到好项目,通过造价控制,叠加保量保价的政策兜底,一个项目的收益率可预测程度很高,且投运后的管理成本较低。因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除了传统“五大六小”外,在“十四五”期间各省市均整合重组或成立地方能源集团,诸多产业链上下游及财务投资人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然而,在“十五五”之后,新能源项目竞争维度多了“交易”一环。这一环节对新能源项目的收益率将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交易策略差异。具备专业化运营能力的企业,能够通过自身对当地电力市场、负荷特性、电网结构等认知,通过电力交易赚取额外收益,而跨界参与新能源市场的企业,要么投入资金与人力建立专业化能力,否则只能成为现货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收益率大幅降低。
直白地说,未来具备强交易能力的企业,能将“1千瓦”的装机容量卖出“1.5千瓦时”的价格
三、如何破局?
我认为,短期控成本,中期强交易,长期促创新。
短期来看,我国电力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省市电力市场仍需完善。因此,在电价中枢下行阶段,严控造价,降低初始投资成本,从而提高安全边际,对项目的IRR影响显著加大。
中期来看,需强化电力交易能力。随着电力市场成熟,交易主体增多,交易额扩大,市场红利将逐步显现。企业加强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建立价格预测与风险评估模式,优化报价曲线。
长期来看,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降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报价下限由边际成本决定。新能源项目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平准化度电成本本质是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刚性约束。因此,当电力市场进入成熟期,市场充分竞争,调节性资源持续增多后,市场价格波动将收窄,套利空间压缩,此时平准化度电成本的重要性提高。预计当市场成熟后,企业可凭借低平准化度电成本优势收割电量份额。
总的来说,“十五五”将是电力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攻坚”的关键五年。当工程造价决定生死线、电力交易能力划分阵营、技术创新重排座次,唯有将市场化能力植入企业基因,方能在竞量竞价的时代洪流中立于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