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再一次站在一个新起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十五五”规划(2026-2030)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已徐徐展开,指引着我国电力企业滚滚向前发展的方向。陶渊明有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十五五”时期既是我国迈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冲刺阶段,也是电力企业迈向下一个辉煌五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力企业下一个五年的发展之路怎么走、往哪里走、走多快、靠什么走?今后五年企业成长的关键路径是什么?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位是什么?这些是值得电力企业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笔者结合刚刚闭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释放出一些新信号、新要求,分析下一个五年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相关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来源:电联新媒 作者:徐进)
问题一:关于企业生存环境的基本判断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国电力发展将呈现出总体平稳、局部过剩的局面,处于全球能源竞争两极化、极端天气常态化、地缘政治分裂化的百年变局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跃升期,是能源电力全面迈向市场化的重要构筑期,是电力供需由紧平衡向宽电量、紧电力的快速过渡期等“四期叠加”的新时期,整个电力系统“双高”“双峰”“双随机”特征更加显著。
具体而言,煤电发展有可能“见顶”,天然气发电将从“补充能源”向“主要调峰电源”跃迁,风光等新能源难以像“十四五”时期那样“风光”,核电与水电迎来“大变样”,氢能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这表明“十五五”时期电力开发将由以往的“政策温室”时代迈向“竞争丛林”时代,电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了颠覆性变化,项目开发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显然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因此,电力企业要想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立足不败之地并实现基业长青,必须进行深刻自我革命,“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保持创新定力,实现华丽转身,要从被动的电力开发投资商,转变为能驾驭复杂电力市场交易、精于风险管控的主动市场博弈者,在电力市场化的广阔天地中开辟探索出全新发展模式。
问题二,关于企业愿景与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决定着企业的未来走向,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和推动电力高质量发展的积极践行者,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面临着能源结构转型的深刻挑战,也承担着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战略使命;既要坚守“以电为基”的立业之本,又要主动适应市场格局变化带来的角色转换。但部分电力企业在发展愿景与战略定位上还存在迷茫,难以适应我国能源电力转型的迫切需要。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想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和领跑者。而谋划好未来发展思路、编制好战略的前提,是首先要对企业经营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战略就无法论道,企业就会迷失方向,就像巨轮在大海中找不到自己的航向。从某种意义上讲,战略定位实际上就是一种“取舍”,并非什么特别高大上的东西,只是要认清形势,以长远的眼光看往哪里发展对企业相对有利,它并非研究企业将来要做什么,而是研究现在做什么才有未来。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历史的纵深感和时代的责任感把握好现在所做的事情,切实谋划好企业愿景与战略定位。
问题三: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
企业面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没有战略规划,全是战术指导。“十四五”时期因“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当时不少电力企业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思路非常明确,就是大力开拓新能源,推动能源投资“向绿向新”。后来随着2021年下半年出现全国性限电,2022年国家要求发展“三个8000万”煤电装机规模,煤电又成为不少电力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十四五”末期,我国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超过火电装机成为第一大装机规模的电源,电力系统正从“火电基荷+新能源补充”向“新能源主体+灵活电源支撑”转型,这表明“十五五”期间电力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和重点任务同“十四五”时期相比已有天壤之别,“隔年的黄历已不管用了”。
如何更好擘画电力企业未来发展新蓝图?未来五年的发展重心和突破点在哪里?核心业务、核心专长、核心技术、核心市场如何有效培育?“十五五”的装机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还是多少?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目标该如何确定?这些都是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需要尽快解决和明确的大事,需要前瞻性研究企业面临的新的发展环境、经营策略、产业布局、管理模式、运营方式和市场开发等重大问题,并充分结合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切实厘清企业的长远发展思路,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核心目标和关键举措,确保电力企业“十五五”规划的前瞻性、协调性、可操作性。
问题四:关于组织架构与管控模式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战略决定企业做正确的事,组织决定企业正确地做事,而流程确保企业高效率地做事。因此,战略决定组织,组织引导流程,流程成就卓越。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除了要保持方向正确外,更重要的是要擅于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和管控模式,以匹配新业务拓展的需要。
这牵涉到下一步如何有效推行电力企业内部改革和治理能力提升,涵盖组织体系、部门职能、业务市场、人员管理等方面优化整合问题,譬如总部如何推行大部制和扁平化管理,让其成为企业的“大脑中枢”?子分公司如何优化布局,打造成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经营主体,让企业“腰部力量”真正焕发活力?企业授权如何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真正做到管理松紧有度、收放自如?
组织变革是企业在发展中自我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其核心在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经营活力,尤其是当电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着多元化业务、多层级架构、多维度目标的叠加,经营环境更复杂、管理过程更庞杂、涉及领域更宽广,以往管理模式与方法已远远满足不了企业成长要求,需要及时进行组织变革以优化运行机制,“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和公司治理体系,激发企业经营活力,才能让企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问题五:如何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136号文出台后,以前那种“项目为王”“资源为王”发展思路已经发生改变,未来将是“负荷为王”“售电为王”,需要更加注重项目内在价值和统筹谋划,这给电力企业现有业务发展提出了新问题,传统打法已难以适应未来市场的变化,必须要另辟蹊径,方能找到新的出路,这表明电力企业发展的拐点已经来临。
“十五五”期间,风光等新能源虽然装机规模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亿千瓦以上,但优质项目更难找,赚钱效益更差,开发难度更大。因此,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电力市场环境,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实现业务稳步、健康、可持续增长;如何穿越周期,找到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构筑长期竞争力的护城河,这些是电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面临的最紧迫课题。
实际上,企业的发展与人的成长是一样的,就是不断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生命周期,有起始期、成长期、高峰期、下滑期和衰落期,而第二曲线就是在现有业务高峰期到来或者消失前,找到另一条新的高成长性曲线,以确保获得持续性增长。个人认为,要想打造好电力企业第二增长曲线无外乎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抓住新机遇,开辟新赛道;另一种是围绕主业,进行产业链延伸。因此,电力企业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问题六:优化经营思路与发展策略
现如今,我国能源电力发展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型”向“效率优先型”、从“政策引导型”向“市场驱动型”、从“开发同质型”向“经营差异型”、从“单一能源型”向“系统协同型”、从“项目建得快”向“电力售得好”等五大方面转型,已进入到增量建设和存量更新并重的阶段,收入结构从“单一电量电价”转向“电量+容量+辅助服务+绿证及碳交易”等多重来源,以前是“项目在手,忧虑没有”,现在是“项目在手,忧虑继续”。
这要求电力企业不但要能“投”,而且要会“建”,更要善“营”,学会“多条脚走路”,成为“六边形战士”,既要能把新的电力项目建设好,让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降到最低水平;还要把已建成的项目运营好、有效盘活,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对企业投资开发和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构建一套多层次、系统化的利润最大化策略组合,需要统筹好存量资产管理、提高资本运营的能力,需要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电力市场交易团队,需要对现行厂站运维体系进行全方位变革,需要切实做好政策跟踪研究与解读,需要强化风险全过程管控,以不断提升资产经营、项目运作、过程监管及投资复盘的能力,确保企业真正“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问题七:关于技术引领与产业升级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电力企业无疑又一次站在技术创新的风口浪尖,肩负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点亮未来璀璨星辰的重任。同时,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行之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兼具顶峰、深调、快爬速降、快速启停等综合调节能力的新一代煤电技术会全面推广吗?水电将攻克高寒海拔的水电站建设和超高水头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发的难题吗?风光等新能源高转换率的“天花板”在哪里,“弃电”难题会迎刃而解吗?固定电池、长时储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氢能会迎来全面爆发吗?可控核聚变真能够在2030年前点亮人类第一盏灯吗?号称“零损耗”技术的超导输电将颠覆电力传输规则吗?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电力企业科技攻关的主阵地。
在这场能源马拉松竞赛中,电力企业如何在能源技术革命浪潮中实现升级突围、抢占先机,需要结合自身业务开拓的需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加大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以占领竞争的制高点,真正做到“技术为矛、资本为盾、生态为网”,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从“黑金”到“绿电”的华丽转身。总之,电力技术的突飞猛进,能源格局的变幻莫测,不仅引领着能源电力发展的新风潮,也是大国竞争的主战场,更是电力企业永葆核心竞争力的“利器”所在。
问题八:关于数字电力与多能耦合问题
如前所述,智能化作为《决定》提出的“三化”发展方向中的第一“化”,足见其在未来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因为随着新一轮信息革命和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云大物移智链边”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深度应用,开启了电力数智化发展的新时代,加上“风光储氢算”一体化发展和“电气冷热”多能协同耦合成为新型综合能源系统的重要特征,激发出不同业态、各类资源和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催生出电力供给侧和需求侧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模式变革,也催生数据整合商、运营零售商、综合服务商、虚拟电厂等新型电力市场主体电力不断出现、加快成长,带来了电源构成、电网形态、负荷特性、技术基础、运行特性等方面的新变化,也让电力企业生存法则和底层逻辑发生了突变。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能源基石,一手牵着市场化、一手牵着智能化,正经历着一场由数据驱动和多能融合的深刻大变革。“守着一张旧地图,你永远找不到新大陆”。在数字化和多能耦合的浪潮下,电力行业正经历从“自动化”向“数智化” 的关键跃迁,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渗透,不仅优化了电力企业传统业务环节,更重塑了企业运营管理模式与决策机制,这对电力企业而言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由此可见,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不同了,想“赢”的逻辑也变了,还按照过去的老套路去做企业、做产业,终将是死路一条。
问题九:关于重组整合与优化布局问题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负责人最新释放的信号,“十五五”时期,国资委将大力推进国资央企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作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以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电力企业的重组整合一直处于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从大的方面来说,电力央企的战略性重组从国资委成立之初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导致国资委管理的电力央企数量呈现明显下降;从小的方面说,电力企业内部专业化整合长期处于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内部企业间的重组整合更是“家常便饭”,其中不少整合的动机是为了减少亏损企业而进行“托管”,这种整合带来的效果往往有可能适得其反。
其实,电力企业无论是外部重组还是内部整合,其核心在于“合零为整”,畅通产业上下游,实现协同作战,避免同质化竞争,减少重复建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否则就是“瞎折腾”,因为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经不起四面开花,盲目多元化。
未来一段时间,电力企业的重组整合将会重点围绕“突出实业、聚焦主业、做精一业”目标,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整则整,该合则合,确保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不造成混乱局面的底线下,让企业的业务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主责主业更加聚焦,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大,经营效益更加突出,从而更好发挥电力企业在能源强国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问题十:关于电力企业的本质属性与价值重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决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即“六个坚持”,这是推动“十五五”时期电力企业发展之“纲”。因为作为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电力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电力企业的“根”和“魂”,是确保电力企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行的重要“法宝”。
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国有企业本质属性意味着电力企业不仅仅要承担着振兴经济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另外,作为以国资为主的电力企业,历来以稳定、规模和规范著称,其企业管理和组织设计更多围绕“角色、规则、流程”展开,在管理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全面建立,不仅要求电力企业拥有独特的核心能力,还需具备卓越的动态适应能力和敏捷的反应速度,使企业能够灵活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便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更大挑战,最终实现组织效能与企业价值的同步跃升,这需要电力企业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将党的建设融入公司治理、组织管理、流程设计、制度安排以及文化塑造之中,这些既是现代企业能力重塑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关键支撑。
本质上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应当遵循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企业的经营哲学,是电力企业在履行使命、达成愿景的过程中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和依据。一个没有价值观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而没有灵魂的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和走远的。
一言以蔽之,作为新时代的电力企业应当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经营宗旨(也就是四中全会新提出的“投资于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用电需要为根本目的,既要传承“点亮万家灯火”的初心使命,更要锻造“引领能源变革”的开拓精神,以清醒思路保持战略定力,以创新担当突破转型瓶颈,以智慧凝聚发展合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历史接力中书写出电力发展的崭新篇章。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627号